​  2022612日下午,由教育部中国税制课程虚拟教研室主办、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财税研究中心承办的《比较税制》教材建设和课程教学研讨会通过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复旦大学、辽宁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高校专家学者参与交流讨论,来自教育部中国税制课程虚拟教研室成员单位以及全国各高校的10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江西财经大学席卫群教授主持。

  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仲芳教授代表教育部中国税制课程虚拟教研室秘书处致辞,他对参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指出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教材建设是落实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等指导性文件的重要体现,希望交流研讨为《比较税制》教材建设和课程教学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会议研讨环节,《比较税制》教材主编之一席卫群教授报告了《比较税制》(第四版)教材建设情况,介绍了第四版与前三版的共性与区别,着重指出第四版优化完善的内容及其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并向与会专家展示了教材的具体框架设计。

  辽宁大学孙世强教授以“《比较税制》教学应如何展现思政元素”为题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教材建设中,并结合自身教学和实践经验为《比较税制》教材进一步完善提供思路。

  广西财经学院焦耘教授围绕“比较税制:复杂维度与面向下的选择”的主题,从空间、时间、截面等不同维度分析《比较税制》教材建设的着力点,并结合该校特色比较介绍了中国和东盟国家税制特色,为《比较税制》教材建设提供新思路。

  浙江财经大学张帆副教授围绕“财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主题,介绍该校通过场景化、生动化和具体化的方式在财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上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而其在授课过程中形成的案例集更为《比较税制》教材建设提供丰富的素材。

  天津财经大学刘畅老师以“税制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初探”为题分享该校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做法;浙江财经大学张旭老师围绕“《外国税制》一流课程建设分享”,介绍了该校在《外国税制》建设中的思路;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朱计老师从其教学经验出发,以“《比较税制》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为主题指出《比较税制》课程建设应注重数据挖掘、经典文献导读和资源共享,从不同角度为《比较税制》教材的改进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复旦大学杜莉教授在介绍《比较税制》教材与复旦大学渊源的基础上,从税制竞争力角度探讨比较各国税制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比较税制》教材中体现各国不同税制规则,其重点分享的IBFD数据库为《比较税制》教材建设数据完善提供了新途径。

  南京财经大学财税学院院长朱军教授做会议点评。他在肯定《比较税制》教材为学生打开眼界、为高校提供交流载体的同时,指出《比较税制》教材建设需明确比较的标准,并着重强调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学用结合和边缘结合,为《比较税制》教材建设进一步拓宽思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赵书博教授在点评中也充分肯定了《比较税制》教材在紧跟各国税制改革前沿方面的贡献,指出该教材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参考资料,并通过案例形式说明在教材建设上除纵向比较以外,也可通过横向比较分析我国和不同国家税制方面的区别,为《比较税制》教材建设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此次研讨会是虚拟教研室启动以来开展教研活动的系列活动之一,展示了《比较税制》教材建设的重要成果,分享了经验和做法,开阔了思维和眼界,为《比较税制》教材建设的完善和课程教学的优化提供了思路。(文/徐文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