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利平,男,中共预备党员,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公共经济与管理博士研究生。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江西省政府研究生奖学金、优秀研究生、院羽毛球比赛男双冠军等荣誉和奖项。


持之以恒,逐梦前行

“凡应天下之事;一切行之以诚;持之以久。”读博是一个非常枯燥、耗心、耗力的过程,特别是要做专业研究,就必须要做好当“隐形人”、坐“冷板凳”的准备。这一点,在我还是一个硕士研究生时就一清二楚。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在导师的指导和要求下,我就开始阅读大量专业文献,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参与课题研究,进行实践调研,思考研究问题,并尝试撰写专业论文。到了博士研究生阶段,更是没有工作日和周末之分,图书馆、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熬夜到凌晨。每当我要放弃的时候,就想想红军两万五里长征和革命先烈舍身忘死的精神,激励自己坚持下去,突破困难,做一个踔厉奋发的新时代追梦人。命运不会辜负每一个用力奔跑的人。最终,我的专业素养获得极大提升,所撰写的专业论文也顺利在《城市发展研究》《湖南社会科学》《中州学刊》和《甘肃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

脚踏实地,扎根基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祖国大地是论文创作的源泉。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博士研究生,我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基层农村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方法,把毕业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今年暑期,在导师的指导下,我独自在乡镇开展了两个多月的实地调研,与乡镇干部同吃同住同行,了解乡镇基层工作之不易和艰辛;与农民行走在田间地头,体会他们的日出日落;与商贩坐在街头,倾听他们的点点滴滴。

文明精神,野蛮体魄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高强度的思考和长时间的久坐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支撑。我一直坚信,只有强健的身体,才能更好、更持续的回报和服务社会。因此,每当效率低下、思维缓慢、身体疲乏的时候,我就会放下书本,关上电脑,拿起球拍,来到场球尽情地挥洒汗水,把所有的问题和疲惫同球击向远方。做科研永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而强健的体魄则是我们全力以赴迎接每一个挑战的基石。





蔡静,女,1997年9月生,汉族,共青团员,湖北黄石人,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行政管理硕士。硕士期间聚焦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研究,与导师合作在《学术界》、《行政论坛》CSSCI来源期刊发表2篇学术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理论版)头版发表2篇学术论文(文章被学习强国平台、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网、中国网、山东社科网、湖南智库网等全文转载),以第二作者身份在《江西日报》(理论版)头版发表1篇论文,并获得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三等奖1项。在实践中积极投身学院工作,在研一、研二期间先后担任研分会文体部干事、研分会生活部部长,获得“研分会优秀工作者”称号。在个人学业荣誉上,获得2022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2年度学校十大学术之星标兵、2022年度校级优秀研究生,并于2021年至2022年连续获得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团员、学习标兵等荣誉称号。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研究生三字中的“研究”二字使初入研究生阶段的我有着青涩的使命感,除了激动与憧憬外,心中更充斥着诸多不确定:接下来的我是浓墨重彩还是碌碌无为?此刻满心壮志和计划是否可以一一实现?我是否会在逸的环境中成为斗志全无、得过且过的“老油条”?“循大道”容易“至万里”难,我也曾陷入一个普遍存在于大家心中的困境,那便是“卷又卷不过,躺又躺不下”。在学习中纠结和迷茫“躺”和“卷”的问题时,我建议不妨去单纯地无畏一把,因为我觉得搞学术需要单纯的人,需要为了目标和信念而潜心研究的人。

奋楫笃行,臻于至善

努力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先有量变才能引发质变。这个过程,如果沉不住气,耐不住性子,获得的就只能是焦虑,而非想要的结果。拿写文章为例,写文章就是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从不断去阅读、去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到学术创作、输出成果,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到写作中总结问题,从初稿、修改稿到反反复复的校对稿,这是一个愈进愈难但又不进则退的过程。面对前行道路中的浮躁和质疑,我们需要笃定理想的平和从容以及日常积攒的奋斗力量将心思沉浸下去,等待柳暗花明的到来。

韬光逐薮,含章未曜

学无止境,自知有空缺才能海纳河泽。正如积累后的沉淀,奋发向前的同时也需要常常自省,从而提升自我。学习阶段总是一个递进式过程,完成每一个目标的同时也要通过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来提升自我达到下一个目标,路阻且长,谦逊谨慎是每个学者应当具备的能力:保持谦逊,在已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学习中持续探索;保持谨慎,在理性客观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正如每篇完成的文章我都会反复阅读,斟酌字词的准确,考量言语表达的精炼;每个获得的荣誉我都会回顾总结,思考过程的得失,考虑进步的方向。静水流深方能行稳致远。

分享的最后要回归于感恩。感谢导师何植民教授的悉心栽培和耐心指导,感谢学校与学院的培养,感谢身旁挚友的帮助,毕竟与大雁齐飞,目光所及才皆是广袤天空。



李睿骁,男,1996年10月生,汉族,共青团员,江西南昌人,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财政学硕士。2022年获硕士国家奖学金。研究生期间,加权成绩专业第一;主持省研究生创新课题和校科研课题各1项,与导师合作的论文在CSSCI期刊发表和录用各1篇,在《研究生学刊》独立发表论文2篇;获江西省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华创杯”市场调查分析大赛二等奖、一等学业奖学金(2次)、学习标兵等荣誉;通过注册会计师(专业6科)、税务师(全科)等考试。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三年前刚来学校读研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最后会走向何方,是去考公务员?找工作?还是进一步深造?我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我读研前给自己定的目标是通过CPA考试以及发表一篇C刊。这个目标在当时非常遥远,并且很难实现,所以没有和任何人提及,但我一直为此努力着。在经过了八个月的刻苦学习后,我参加了2020年的CPA考试和税务师考试,并顺利通过了CPA4科和税务师全科,自信心由此得到了大大提高。2020年12月开始,我开始跟随导师进行学术训练,先是写了一篇理论文章,在经历了三个多月的修修补补后完成了投稿,但并不成功。进入研一下学期,我开始系统学习计量经济学和Stata软件,完成的两篇课程论文在《研究生学刊》上发表,我逐渐找到了做学术的方向。

进入研二后,我申请的省级课题和校级课题先后立项,CPA专业阶段的剩下两门课程也顺利通过,我开始把更多时间放在论文写作上。2021年11月24日,我向《科技进步与对策》投稿,开始尝试C刊,投稿论文也参加了当年学院举办的学术会议。这篇论文在半个月后得到了外审意见,我和导师经过讨论修改后得到录用和发表。寒假期间,我又尝试写了一篇小论文,与导师讨论后向《现代财经》投稿,在经过了6个月的等待和两轮修改后得到录用,这是对我科研能力的进一步认可。

在经验分享方面,我认为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同样重要。首先需要仰望星空,超越现实的束缚确定目标。其次需要脚踏实地,在不断的尝试中使目标成为现实。我的科研之路便是以发表C刊为目标,在一次又一次的论文写作中不断成长。我写的第一篇论文并不尽如人意,但掌握了一些常用的写作习惯和技巧,从而为后续的实证论文写作打好了扎实的基础。之后,我认真对待每一次课程论文,开始尝试实证论文写作,并得到了《研究生学刊》的两次认可。在此基础上,我又去申请课题,并尝试在C刊上投稿,同样取得了成功。总之,我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制定挑战性的目标和循序渐进的尝试,这个过程虽然很痛苦,也可能失败,但一定会获得成长和收获。我们需要提高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适当自我加码,多阅读多写作,心态放平,等待目标成为现实。

获得国家奖学金是学院对我学习和科研成绩的认可和肯定,也是对我莫大的鞭策和鼓励。非常感谢学院老师对我的培养和班级同学对我的帮助,尤其感谢导师徐建斌老师对我的支持与关爱。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潜心科研,刻苦奋斗,为校争光!




任勇,男,1995年7月,汉族,共青团员,山西大同人,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硕士期间本人积极参加学术科研工作,参与两项江西省教改课题、两项校级课题;发表国际会议、全国会议和省级会议各两篇,并受邀参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系列国际论坛及厦门大学百年校庆活动。


“关注”与“专注”

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科研可以用“关注”和“专注”两个词来形容。

一方面,学术研究是向下扎根的过程。自己特别关注所属学科发展的整体脉络,学术研究的创新性和前瞻性问题。从踏入学术大门的那一刻起,我便深知自身知识积累速度无法追及科研需求的增加,学术研究的视野难以窥探全貌和避免局限。因此,一边努力用不同维度去看待问题,一边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与不同研究领域的“学界灯塔”进行问题探讨,尝试以多学科交叉的思路与方法思考自己的研究问题。

另一方面,专注指引学术研究进入更深层领域。科学研究必须要通过对研究问题的反复揣摩,将研究问题无比明晰化。在这一过程,我们也要从内心深处接受坐冷板凳,接受学术付出和回报反馈不相等的结果。那些为科研写作过程中,无数个难熬的夜、一把把掉落得头发和一个个电脑屏幕上敲出的字在无形中夯实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升了科研感悟力。

回顾两年的研究生生活,感谢学院提供了科研平台,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系,还要特别感谢导师季俊杰教授的谆谆教诲。获得国奖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新起点,未来仍要继续努力,不断探索自己的可能性,不拘泥于过去,不忌惮于未来!



程林婷,女,汉族,中共党员,山东滨州人,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三期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江西省教育经济论坛一等奖、二等奖;研二期间经江西财经大学选拔受欧盟资助,攻读萨格勒布商学院硕士学位、获九江银行奖学金、科研标兵等荣誉。


心态平和,行胜于言

心态平和,行胜于言这是江财教会我最重要的一课,从研一的懵懂到研二的奋进又慢慢走向研三,生活的重心和方式一直在变化,但对自己心意的尊重和行胜于言的追求从未改变。

尝试科研

2020年,我来到了美丽的江财校园,由于疫情,熙熙攘攘的家长和学生在校园门口排着队拍照,就这样我开始了懵懂的研究生生活。很快在研一下学期,在朱晓刚教授的带领下开始了科研初尝试。在一路的批评、质疑、自我安慰又重整旗鼓的循环中完成了人生中第一篇教育类论文。以现在的视角看这篇“论文初稿”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和“死马当做活马医”的心态,投了江西省教育经济会议,结果出乎意料,论文得到了宣读的机会,甚至得到了一些鼓励,自此开始了科研探索之路。事实上我在科研领域做的远远不够,文笔不够流畅,专业积累不够,存在很多知识短板,所幸人生本来就是求知的旅途,一路走,一路学,一路弥补就好。

留学初体验

与多数同学一样,“天涯海角的梅香”是我心之所向去看看的地方,《2010-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反复提出:“为应对全球化浪潮,中国需要国际化人才”。尽管有了设想,但面对2021年欧洲国家疫情肆虐以及“伊拉斯谟项目竞争激烈”的现状,我也打起了退堂鼓,好在迷茫之时,我的任课老师李庆教授帮我分析疫情问题的影响,鼓励我勇敢尝试,不要给自己设限。经过初试、复试有幸得到伊拉斯谟项目的机会,通过这一次留学我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制度、财政拨款制度、课程制度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研究生二年匆匆而过,感谢江西财经大学提供的资源和平台,感谢老师和同学的指导、帮助。未来的路还很远,什么时候行动都不晚,去努力,去尽自己所能脚踏实地的奉献社会,也去远方从容的享受人生,欢喜的度过世间的朝朝暮暮。





兰卫琴,女,1997年9月生,畲族,中共预备党员,江西上饶人,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财政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加权成绩专业第三;主持参与校级科研课题3项;公开发表专业相关文章1篇(三作),参加第七届全国“财税理论与政策”优秀研究生学术论坛并宣读论文;荣获2022年硕士国家奖学金、2022年江西省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2021年江西省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新生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团员、优秀团干等各项荣誉;曾担任院研分会宣传部部长、班级学习委员。


保持热爱,保持期待

保持热爱,脚踏实地,终能到达成功彼岸。研一刚开学时,我对研究生学习和生活都很迷茫,不知道如何规划三年的研究生生涯。很幸运,通过和导师、师兄师姐们的交流,我逐渐适应了研究生生活,也有了明确的规划。

第一,沉下心来,认真阅读专业文献,提升学术科研能力。我深知自身的论文写作能力不够好,专业基础也不够扎实。因此,不仅要认真对待每一堂专业课,课后还要广泛阅读专业领域的相关权威期刊文献,做到“两条腿走路”。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离不开导师万莹老师的悉心教导。万老师始终要求我们要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无论是申报学生科研课题,还是撰写毕业论文,从选题到定稿,她都会耐心细致、逐字逐句地给予我们修改建议,每篇论文修改不下五稿,确保每一个论点、论据、论证都是恰当有力的。第二,主动参加学科竞赛,挖掘自身发展潜力。我本科期间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稍有遗憾,在研究生期间就想要挑战自我,所以我连续两年报名参加了江西省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像我这种竞赛小白,建议找有经验的师兄师姐或班级同学,才能顺利开启“新副本”。建模大赛讲究分工合作,在四天左右的时间里,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尤为重要,合理分工才能按时提交论文。第三,积极参与校园实践工作,增强自身综合能力。无论是班干,还是研分会干部,都是服务同学的好机会,也是锻炼自己的好机会。两年的学生工作,锻炼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抗压能力。我始终相信有付出必定会有所收获,脚踏实地做好眼前事,才能行稳致远。

保持期待,奔赴未来,定会有不期而遇的惊喜。对我而言,研究生期间的所有收获都是意外之喜,不仅是对我所付出的努力的肯定,也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惑,应将其看作自我思考和自我提升的机会,在克服困难中不断探索前进,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徐夏丽,女,1998年6月生,汉族,中共党员,浙江诸暨人,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2020级财政学硕士。曾任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学生副书记、学院研分会办公室委员,现任班级文艺委员。所有学年加权成绩为91.75,位于专业前列。曾获研究生新生奖学金,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连续两年)以及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作为团队负责人参与多次竞赛活动,荣获第八届江西省“华创杯”调查分析大赛一等奖以及2021年、2022年江西省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在校期间,共主持校级课题两项,作为第一作者参加学术论坛两次。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自研究生开学以来,我能明显感受到研究生阶段与本科阶段的差别,研究生期间的课程较少,有大量的时间可以让我们参与科研活动,阅读文献以及自学spss、stata等软件操作。因此,在学好课程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虚度光阴,要多参与学术讲座,了解研究前沿,明确好自己的研究方向并进行深入研究。而对于学业成绩,我秉承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信念,对自己的学习做出了详细的规划,从本科以来我就对自己每个学期的成绩作出了要求,希望自己的加权成绩能保持在90分以上,而这一目标的制定也会无形中让我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

其次,我希望大家都要有敢于参与学术科研活动的勇气,也要有直面失败的魄力。在本科的时候,我身边就有很多成绩优异且科研成果丰硕的同学,他们的优秀激励着我,但是我总是担心自己是个学术小白,还没有进行尝试就自我否定,这也导致我本科期间并没有参与太多的科研项目。而研究生入学后,我在学姐的鼓励下,第一次作为队长参与了省级竞赛并获得了一等奖的荣誉,这给了我自信,也让我明白了胆怯只会让人原地踏步的道理。之后,我参与了多项科研活动,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项目没有立项或者论文没有录用会让我的情绪陷入低落,但这些都是一时的,学到的知识却是长久的。就如“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谚语,没有人的科研之路是一帆风顺的,我希望大家不要因为一次跌倒就放弃尝试,研究生期间,我们有很多的机会可以把握,要多努力多争取,最终一定会迎来成功的果实。

最后,很荣幸自己能有机会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是我在研究生生涯中获得的最高荣誉。感谢学院领导以及老师们的栽培,感恩导师程岚教授对我的指导和爱护,也谢谢同学们给予我的帮助和鼓励。回首三年时光,我感觉既充实又忙碌,每一份光鲜亮丽的背后都有着付出、坚持与笃定,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珍惜在校的每时每刻,坚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用坚持和汗水书写专属自己的人生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