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54号:浅谈大学生考试中的作弊现象
  • 时间:2011-11-10信息来源:国际学院字体:[ ]点击:
  • 对于大学生来说,“考试”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中、小学时代的考试暂且不论,仅在大学期间,就有无数大考小考横穿我们的大学生活。尽管大学校园被誉为“自由天堂”,但是我们仍生活在考试的世界里。

    然而大学的考试和高中的考试比起来,又有太多不同。中学生常会为了一场简单的小考而发愁一个晚上睡不着,然后第二天顶着红肿的双眼上考场,战战兢兢、忧心忡忡。但是大学时代的考试则呈现各种姿态:无关紧要的公共课,平时上课的人寥寥无几,只有考试那天满教室的考生交头接耳、纸条横飞,监考老师也不管不顾;不少的选修课,根本不存在考试一说,不过是在期末的时候交一篇论文,这个时候百度文库就发挥了其巨大的功能了;而到了真正的期末考试的时候,各个宿舍无不是灯火辉煌、通宵达旦,在短期内“吃”掉好几大本书,为“不挂科”而“浴血奋战”。

    纵观大学的考试,我们很容易地发现:“作弊”的现象几乎无所不在——公共课上的纸条小抄,选修课的“百度成品”,甚至连期末考也不乏“冒死”带小抄之辈。尽管在中小学时代我们也有不少作弊的时候,但是绝不能与大学的“作弊”壮观相提并论。而奇怪的又是,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指控中小学生的作弊现象,但是对于大学生的作弊却几乎无人搭理。

    是的,说到这里,可能不少人要掩面而笑了——你说大学生考试的作弊现象很严重,试问:公共课上的传纸条、小论文的百度,这些算作弊吗?

    ——问题就在这里了。

    大学校园如此“自由”、“开放”,甚至连“抄袭”都成了一种“风尚”——小有学生交作业时的抄袭,大有老师评职称时的作虚弄假。这都已经成为一种为大家所公认的“学习”或者“高升”方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的一科额外的“必修课程”,已经成为了“系统默认方式”了——作为大学校园里的“潜规则”,谁能力斥?

    不错,近年来也有不少社会各界的人士指责高校中的弄虚作假的现象,但是收效甚微,甚至被发现的情况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

    为什么会这样——就学生的情况而言,其一是在校园里已经形成了这样的风气,从众的心理让大多数人随波逐流;其二是出于一种“没必要”的心理——公共课这样的无关紧要的课程,本身就是上不上课都学不到什么,何况老师也不会查试卷,不过是看卷面的情况,自己全心全意做了试卷的意义在哪里?不就是图个及格嘛,有必要吗?而说到论文,既然老师们的不少论文都是四处“借鉴”过来的,那我们又为什么不能在百度上找找论点呢?而况一个事件的观点也就那么几个,非此即彼,哪有那么多有力的论点提得出来?
    如此说来,似乎字字属实,句句有理——这些“无奈”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了。但是身处大学的“自由风”中的大学生们,我们有没有跳出这阵风来去仔细、负责的思考过呢?

    诚然,大学里这种现象已经成为普遍的情况,也并非一时半会能作出改变的,但是,别人如此,我们就要随大众一起将这股“势力”支撑起来吗?大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用这个自由的空间尊重自己的想法,支撑正面、积极的观点不比从众更有意义吗?而且,当我们更多的学着跟着别人走,跟着大众的势力走,就会慢慢的失去自己的方向:我们选择“引用”他人的论文和观点,放弃了独立思考的方式,思维慢慢停下来,到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没有互联网我们什么也干不了了,甚至连一个简单的便条也不会签了;我们选择仅用三两天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然后进入考场,于是我们慢慢习惯了快餐式的学习,却再也很难静下心来细水长流的学习了。

    更重要的是,作为“诚信之邦”的国民,用这种方式应付考试,不仅仅是对别人的欺骗,更是对自己的不诚实。中学时代的我们,尽管天天胆战心惊的为了考试而焦急,但是我们会因为考了九十多分而兴奋,会因为五六分的进步而满足。而大学的成绩,即使再好,也很难让我们再找到那种难以名状的开心了,因为,这个成绩,并不是真正的属于自己。

    是的,有些局面我们很难改变,但是起码我们能作出自己的选择,做一个有思想的大学生,做一个诚信的大学生。这样,起码是有意义的。

    ——让我们和考试来个约会,让我们和诚信作个约定,完成一份真实的大学考卷。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