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至14日,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与山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2025年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区域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山西太原顺利召开。会议得到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生态文明中心、CAS-BNU 能源与经济地理研究组、澳门区域经济研究会、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西财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地理系等多家单位的协办支持。
本次会议旨在充分凝聚区域经济、经济地理、公共管理、科技战略等多学科、多领域的青年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会由主旨报告、青年报告以及专题论坛三个部分组成。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刘焕才、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理事长肖成金、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刘宇等专家分别作了发言。本次会议共设置“生态文明与区域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共22个分论坛。我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陈安莹、梁慧、袁梦涵和黄贤哲踊跃投身于会议多个环节的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
陈安莹硕士(指导老师:吕添贵教授)在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分会场进行题为《绿色转型下耕地系统韧性空间关联网络影响因素研究》的论文宣讲。汇报聚焦于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系统韧性空间关联网络研究,研究基于K-means改进的熵权法、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QAP 回归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多种方法,深入探究2008 —2023年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系统韧性空间网络关联演变与驱动特征。该研究为区域耕地资源的优化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推动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系统的可持续利用与高质量发展,报告获得专家们的充分肯定,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梁慧硕士(指导老师:吕添贵教授)在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分会场进行题为《长江中游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汇空间分异与协同调控分区研究》的论文宣讲。汇报聚焦于长江中游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空间格局与协同治理问题,研究基于2012—2023年长江中游31个地市的数据,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社会网络分析及空间聚类等多种方法,系统解析了该区域农田净碳汇的时空演变规律、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驱动机制。该研究为通过强化核心辐射带动、促进技术跨区扩散、实施差异化生态补偿等策略,推动区域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科学依据,报告内容获得了与会专家们的充分肯定,为制定精准化的农业碳汇提升政策提供了新思路。
袁梦涵硕士(指导老师:吕添贵教授)在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分会场进行题为《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农作物生产碳公平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的论文宣讲。汇报聚焦于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农作物生产碳公平的空间关联与协同治理,研究基于2005—2023年区域数据,综合运用修正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系统构建了碳公平空间关联网络,深入揭示了其结构演变规律与内在驱动机制。该研究提出应整体考虑城市间碳公平的空间关联性,为推动区域农业减排政策的差异化制定与协同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报告获得了与会专家的广泛认可,为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新的分析维度和决策支持。
黄贤哲硕士(指导老师:吕添贵教授)在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分会场进行题为《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数字乡村建设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兼论门槛效应与空间效应》的论文宣讲。汇报聚焦于数字乡村建设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多维影响路径,研究基于2009—2023年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系统解析了数字乡村建设对耕地生态效率的非线性机制、传导路径及空间溢出效应。该研究为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数字乡村推进策略、协同提升耕地生态效率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与政策启示,报告内容引发了会场热烈讨论,并获得了专家们的认可。
在本次会议中,我院硕士研究生积极参加分论坛的汇报与学术交流,凭借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全面展示了我院在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关领域的科研水平与学术风貌。通过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同学们显著拓宽了学术视野,增强了对相关前沿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并在跨地域、跨方向的思维碰撞中汲取创新灵感,进一步拓展了研究思路。此次交流为后续跟踪学科发展动态、把握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领域前沿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参会充分体现了我院研究生良好的学术素养和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今后,我院将继续坚持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引领,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积极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图/文 袁梦涵 作者单位/公共管理学院)